健康科普

搜索:

二级分类:

免疫抑制剂

     近年来免疫抑制剂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药物的应用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药物不断出现、而有的药物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临床上各种治疗方案的制定倾向于汲取循证医学的证据,面且治疗上更为推崇联合用药而不增加单个药物的副作用。但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车章主要简单阐述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药理学,可能的作用机制及  其在原发与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其中包括环磷酰胺、苯丁酸氮并、硫唑嘌吟,来氟米特,甲氨蜡呤,吗替麦考酚酯,钙调磷酸酶排制剂等。


第一节硫唑嘌呤和θ-巯基瞟呤

     6流基嘌呤(6 mercaptopurine)最早于1940年开始应用,现已经被其前体药物硫呼顺  呤( azathioprine)所替代。硫唑嘌吟于1957年合成,1964年开始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并  于1981年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部分。

     作用机硫唑嘌岭在细胞内可以迅速转换为其活性代谢产物6巯基呤。6巯基嘌呤是鸟呤(g  urIne)和次黄嘌呤( hypoxanthine)的类似物,可以被次黄嘌吟鸟呤磷酸核糖氧化转移  ( 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活化形成活性代谢产物6 thionosniie  acd和6 thinguanylic acid.这些活性代谢产物既可干扰嘌吟的从头( de novo)合成途径,又  可与DNA结合,但后者的机制不清。最后抑制DNA和RNA合成,造成细胞死亡。

     虽然  精确的作用机制不完全清楚,研究证明硫唑嘌呤可以减少T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及抑制抗  体产生),减少B细胞增殖可能与减少一氧化氮形成相关,此外硫唑嘌呤还可抑制NK  细胞活性、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药代动力学特点

    硫唑吟吸收后迅速分布到全身,

返回列表